「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常與你同在,剪除你的一切仇敵。我必使你得大名,好像世上大大有名的人一樣。」
(撒下7:9)
學員本
方憬仁
2022年7-9月成長班真理教導課程
九龍城浸信會
「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
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十二29-31)
2021-2023年教會主題都以「基督是主」開始,這不單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更是浸信會一直所強調的認信。作為跟隨耶穌的門徒,我們必須服膺在基督和聖經的權威之下。基督的主權也意味着信徒皆祭司的觀念,每一位信徒都應為自己內在生命的建立負責,也須肩負其他弟兄姊妹的福祉,以愛心接待和服侍。
當文士問耶穌誡命中哪一條是首要的呢?耶穌用了舊約聖經申命記六4-5和利未記十九18來回答他。前者是猶太教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稱為「示瑪」(Shema),意即「聽!」第1頁完指出這位獨特的神的屬性,是獨一、唯一的神,以色列人就要別無選擇地全心、全情、全意、全力愛祂。耶穌緊接說出第二重要的誡命來,「要愛人如己」,祂將兩條誡命連在一起,目的是要表明愛神與愛人同等重要,不可分割的,真正委身愛神的人必會流露出愛人的生命。這兩條誡命是在其他一切誡命之上,可見其根基之本質。
疫情期間,或許生活變得失序,關係顯得疏離,負面思考與情緒加增,冀盼在2022年我們這休戚與共的信仰群體能一起學習「基督是主•與己與人結連」的功課。一方面,透過神的眼光來認識自己,另一方面,重啟人與人的連結,與家人、同事、同學、親友、社區鄰舍接觸互動。
此外,配合本年的主題,成長班透過全年查考撒母耳記上下,嘗試學習欣賞聖經作者在敘事中巧妙的情節佈局和細緻的人物刻劃,藉此啟發我們對聖經歷史故事的神學意義作出反省。我們亦能從較廣的角度去看聖經人物的一生,不是只從他們片段性的事件判斷他們的善惡,而忽略了他們人性中的複雜性。盼望在場場精采的敘事中,我們有新的洞見及學習,更能認識自己、他人及神。
(吳彩虹牧師)
第2頁完本季查經主題「神權下的君王與子民(三):邁向王權的大衛」,主要查考撒母耳記下1:1-7:29的內容,記載掃羅去世後,大衛如何逐步登上全以色列第二任君王的寶座,以及神與大衛立下永約——「大衛之約」。
上一季研讀掃羅生平的主要敍事,以墮落開始,以墮落結束。一代君王竟落得如斯下場,不禁令人感到唏噓。與此同時,由撒上16章至結束,經文同步描述大衛登場,並與掃羅有不少互動,甚至藉他凸顯掃羅的軟弱。
今季研讀大衛的主要敍事,描述神如何幫助大衛逐步邁向王座。第一課研讀大衛得知掃羅與兒子們去世後,他有何反應和行動;第二至三課主要圍繞押尼珥的敍事,從押尼珥、約押和大衛的生命去反思信仰;第四至五課,講述大衛登基作王、作王後他如何定都耶路撒冷和有關大衛運送約櫃的敍事;第六至七課,討論焦點在於「大衛之約」與大衛得著應許後向神的禱告。
經過多年來的生命磨鍊,大衛的人生閱歷不再像當初那個在草場上與獅子和熊搏鬥的小子,而是成熟了不少。豐富的人生閱歷使他的生命增加了深度。雖然不斷要面對愈來愈多複雜的人和事,但是大衛信靠神的心猶勝當年,這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和學習。
第4頁完為了配合本季查考每一課的主題內容,現從教會詩集中建議詩歌數首,以供參考選用:
每 課 主 題 | 建議詩歌(首) |
---|---|
第一課 哀悼掃羅.施行公義 | 430 我們全意讚美君王, 316 當信服神 |
第二課 掩飾過犯.投誠大衛 | 276 慈悲仁愛上帝, 349 憑祢意行 |
第三課 約押報仇.遭受咒詛 | 338 主耶穌,我曾應許, 388 奔主的路 |
第四課 登基作王.遵主意行 | 82 凡事神預定真美好, 85 讓主引領 |
第五課 運送約櫃.顯露內心 | 57 神配受崇拜, 412 願祢名為聖 |
第六課 大衛之約.奠基立柱 | 32 萬代之神, 81 千古保障 |
第七課 讚頌上主.紀念主恩 | 89 讚美全能神, 77 萬福泉源 |
教會網頁(http://www.baptist.org.hk/lesson_song/index.php)上備有這些詩歌的獻唱錄音,可供參考。
(主頁>教會事工>十三部工作>音樂部>成長班每課詩選)
請在查考經文後,每位組員都分享一下「我的生命實踐」,讓神的話語更深入地塑造門徒的生命。
本周所學的功課,你會與誰分享呢?你會與他們分享甚麼信息?
小組內或外,有誰需要幫助?你或小組可以怎樣幫助他/ 她們?
邀請其中一位組員或分成 2-3 人小組作結束禱告,感謝神讓我們領受了祂的真理,為以上的需要,祈求神的幫助和供應。
第7頁完《和合本修訂版》版權屬香港聖經公會,蒙允准使用
一、亞瑪力青年向大衛報掃羅死訊(1:1-10)
二、大衛哀悼掃羅之死並施行公義(1:11-16)
「掃羅死後」作為《撒上》和《撒下》的分水嶺,見證著以色列王國的轉變。隨著第一任君王的墜落,揭開大衛逐步登上王座的序幕。故此,敍事的焦點由掃羅王轉到大衛王身上。
承接上一季的內容,撒上28章論及非利士軍隊大軍壓境,安營在書念,而掃羅的軍隊聚集在基利波(撒上28:4)。掃羅因戰事即將爆發之際,懼怕而請婦人召喚撒母耳的魂。最終,撒母耳向掃羅宣告耶和華的審判,就是明日與非利士人之戰,掃羅將會落敗,而且他與兒子們也將戰死(撒上28:19)。及後,撒上29-30章記載大衛在非利士軍營中遭首領質疑其忠誠,因而被調派回非利士地。當大衛返回洗革拉,發現亞瑪力人曾突襲及燒毁此城,並奪取了大量財物,又擄走了城內的婦女,包括大衛的妻兒。因此,大衛與追隨者追擊亞瑪力人,最終戰勝他們,並奪回所有被擄掠的人和財物。這記載不單表示大衛未有參與掃羅與非利士人的爭戰,亦對掃羅戰死沙場的消息並不知情。撒上第10頁完31章仔細描寫掃羅之死的過程,以及清楚記述掃羅與三個兒子屍首的去向。撒上29-31章交代了今課查考經文的來龍去脈。本課集中研讀撒下1:1-16,經文重點是亞瑪力青年向大衛報信關於掃羅之死的動機,以及大衛聽到死訊後的行動。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自撒上19章開始,大衛一直逃避掃羅追殺,甚至逃到非利士人的地方,目的是讓掃羅放棄追殺自己。因此,大衛與其眷屬和追隨者逗留在非利士人的地約有一年四個月(撒上27:1-7)。後來,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爆發戰役(撒上28:1;29:1;31:1-13),以色列戰敗後,有一位青年從戰場上逃到大衛那裡,報信以色列已敗陣,以及掃羅與兒子戰死沙場的消息。
1:1 「掃羅死後」的表達,將撒上31章關於掃羅之死的記載,與撒下1:1-16亞瑪力青年重述掃羅去世的過程連結起來。
第11頁完
此外,經文交代了撒下1:1-16這事件的背景、時間和地點。背景提及撒上30章關於大衛與隨從為營救被亞瑪力人搶奪的家人和財物一事。時間和地點表明這事件發生在大衛成功擊敗亞瑪力人之後,暗示大衛對掃羅與三個兒子戰死的事情毫不知情。
1:2-4 記述有人向大衛報信有關掃羅與兒子戰死的消息。這人以「衣服撕裂,頭蒙灰塵」表示哀痛。這舉動常見於舊約聖經,如撒上4:12;撒下3:31;創37:29, 34;書7:6等。此外,「伏地叩拜」是一般向地位較高的人見面問侯的行動,以示尊重(參撒上20:41;24:8;25:23,41等)。
相信大衛能猜到這人報信有關掃羅與非利士人的戰役,因此,大衛率先開展對話。從3-4節,大衛以簡潔並命令的語氣向那人查詢,顯出他內心的焦急。那人回應大衛,表明他從以色列的營裏逃來。「逃來」一詞暗示他之前曾在營中遇險。他接著逐步描述戰役的結果,並最後報告掃羅和約拿單的死訊。可能表示這人知道大衛與約拿單摰友的關係,故未有提及掃羅另外兩個兒子的死訊。
1:5-10 這報信者是亞瑪力人的身分逐步被揭開。5-6節以「報信的青年」描述那人。「青年」的原文另有「僕第12頁完人」的意思。稍後更清楚表明他是亞瑪力人(第8 & 13節),即大衛此刻仍不知他的身分。
6-10節,這青年回答大衛的追問,詳細憶述掃羅死亡的過程。但這記述與撒上31章有很多出入,究竟掃羅被戰車與馬兵,抑或被弓箭手追趕?掃羅伏在槍上或刀上?掃羅最終死因,是伏在刀上自殺死了,或是被亞瑪力青年殺死?
為何撒上31:4與撒下1:6-10兩者有很大差異?首先,青年形容掃羅被戰車與馬兵追趕。當時掃羅與非利士人在耶斯列爭戰(撒上29:1;11),當以色列人戰敗,掃羅從耶斯列的平原逃跑到基利波山(撒上31:1)。此地眾山連成,山勢較崎嶇,不利非利士人的戰車行走。因此,戰車追趕掃羅機會較細。其次,青年憶述掃羅當時伏在槍上,與撒上31:4記載掃羅伏在刀上明顯不同;第三,撒下1:7-9提及掃羅要求亞瑪力青年了斷自己的性命。然而,亞瑪力人在撒母耳記中一直是以色列的敵人,是神所要審判的民族。(撒上15:2-35;30:1-31;另參出17:8-16; 民24:20; 申25:17-19)因此,如青年所說,當掃羅知道那青年是亞瑪力人時,要求對方結束自己的性命的要求非常存疑。換言之,按合理推測,亞瑪力青年是向大衛說謊。
第13頁完
問題討論︰
報信青年住在以色列地已有一段日子,他誤以為掌握世情,了解大衛與掃羅箇中關係,卻輕視掃羅是神揀選的受膏者。他無視神的審判,並捏造好心殺害掃羅及出於自己良好的動機,企圖從中獲得大衛的賞賜。可是,他千算萬算,亦想不到自己因此而喪命。這提醒我們神是輕慢不得的,如哈拿的頌歌所指,「耶和華是大有知識的神,人的行為被他衡量」(撒上2:3下)。
大衛聽聞亞瑪力青年報上掃羅已死的噩耗後,就把衣服撕裂,極其哀傷。從另一層面看,與掃羅同為「耶和華受膏者」的大衛終於脫離掃羅的追殺,邁向成為以色列君王,第14頁完而報噩訊的青年卻自作聰明,滿心期待得到賞賜,結果是得不償失,賠上了性命。究竟大衛眼中看重的是什麼?
1:11-12 當大衛聽到報信青年應掃羅要求殺掉他的事情後。經文的焦點由對話轉到大衛一連串的行動—— 「抓住自己衣服」、「把衣服撕裂」、「悲哀」、「哭泣」、「禁食」。當時所有與大衛一起的人,也一同哀悼直到晚上。這顯出大衛感到悲痛不已。
1:13-16 到了晚上,當大衛與隨行的人哀悼完結。經文再次回到大衛與報信青年的對話。6-10節大衛已清楚知道這青年是亞瑪力人,所以13節記載大衛問對方「你是那裡的人?」。這問題並非關於青年的種族,而是他隸屬於哪一族群或國家。故此,青年先回答自己是「寄居者的兒子」,「寄居者」一字是與法律地位相關。這顯出他雖然是亞瑪力人,但他與家人在以色列國中住了一段日子,便獲得公認的特別地位。換言之,他隸屬於以色列國,受到律法保障,同時「寄居者」亦有其權利和義務(參出12:19,48-49;利17:8,24:22;書8:33,35)。
14-16節,大衛知道青年的身分後,便相信青年某程度上明白「耶和華的受膏者」在以色列的重要意義。「耶和華的受膏者」一詞是這段落的焦點,這勾起大衛在撒上24與26章兩次主動放棄殺掉掃羅的片段。撒上26:10暗第15頁完示大衛認為惟有耶和華才能結束掃羅的性命,若任何人殺掉掃羅就是叛逆耶和華。因此,他質問並指控這青年殺害「耶和華的受膏者」,並作出公義的審判。這報信青年本來滿心期待得到大衛的賞賜,最終卻換來大衛的審判。
比較《和合本》與《和修本》,「僕人擊殺他,他就死了。」(15節)置於不同地方。《和合》將這句置於16節結束的位置,然而《和修》的翻譯較忠於原文的排列,將它置於15節結尾。為何大衛派人殺掉報信青年後(14-15節),才宣告青年的罪名(16節)。有可能是作者刻意對調15與16節的次序,藉以強調這青年殺害「耶和華的受膏者」的事情。所以,16節表明「你的血歸到你自己頭上」,意思是這青年須為掃羅的死負上責任。
問題討論︰
對報信青年來說,大衛的回應是出乎意料之外。大衛未有因掃羅的死感到喜悅。相反,大衛為以色列的戰敗,和掃羅與兒子喪命感到悲痛。即使大衛經歷長久逃難的日子,他仍堅定不移信靠神,他認定神的主權,並看重神的作為多於自身眼前的利益。最後,他為掃羅施行公義,將自稱殺害掃羅的亞瑪力青年處死。
神鑒察人的內心,任何心思意念均不能在祂面前隱藏。每當我們犯罪時,別以為無人知曉,神必按其公義施行審判。如箴言所指,神的審判很快臨到,正直人必安然生活,惡人必被拔出剪除(箴2:21-22)。有時,如傳道書所指,神的審判尚未出現,但終必臨到,「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12:14)第17頁完在新約使徒行傳中亦記載了亞拿尼亞夫婦欺哄神瞞騙人的行為和他們悲慘的收場(參徒5:1-11)。故此,我們要時常禱告,求聖靈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能在神面前站立得穩。因我們的所言所行,最終要向神交賬。
人生少不免遇上苦難,基督徒有時視苦難為神對人信心的磨煉。可是,長久的苦難卻消磨人對神的信心。人面對苦難總會千方百計找方法脫離苦海,但當情況仍未改善,苦難令人對神產生猜疑、埋怨、甚至不信。人往往質疑神在苦難中缺席,但耶穌基督甘願成為肉身,正是祂在苦難中與人同在的明證。因祂進入受苦世界,在世界中與人同在,並藉著十字架上受苦、受死,向世界展示祂拯救的大能。願我們定睛仰望耶穌基督,在苦難中緊緊信靠祂前行。
第18頁完
大衛對他說:「你動手殺害耶和華的受膏者,怎麼不畏懼呢?」(撒母耳記下1:14)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二課:掩飾過犯.投誠大衛」,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至在查經時有更深的分享和領受。
第19頁完《和合本修訂版》版權屬香港聖經公會,蒙允准使用
一、押尼珥回應伊施波設的指控(3:6-11)
二、押尼珥策動叛變向大衛投誠(3:12-21)
《撒下》第一至四章是一個完整段落。第一章大衛悼念掃羅和約拿單,第二至四章描寫以色列國爆發內戰。敍事者選取幾件重要的事情,解釋大衛如何按神的應許逐步登上王座。
自以色列第一任君王掃羅去世後,掃羅軍隊的元帥押尼珥擁立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作掃羅家的王,佔據以色列國北邊的地區(撒下2:8-9)。同時,大衛在希伯崙受猶大人膏立,作猶大家的王,佔據以色列國南邊的地區(撒下2:4,第27頁完11)。兩股勢力爭持不下,許久仍未分出勝負,期間經歷多場戰爭(撒下3:1)。
由撒下2:8到3:39,敍事焦點落在押尼珥的身上。押尼珥在掃羅時期經已作元帥,曾與掃羅並肩征戰多年。此外,他與掃羅同輩,是表親的關係(撒上14:50-51)。敍事者刻意圍繞押尼珥的事情,撒下2:12-32描寫押尼珥掀起一場小戰役,為日後押尼珥被殺事先埋下伏線。撒下3:6-21記載押尼珥與伊施.波設起爭執而發動叛變向大衛投誠,促成大衛統一全以色列;撒下3:22-39描述押尼珥被約押殺害的事件,間接造成大衛與約押之間的嫌隙。故此,本課與下一課將研讀有關押尼珥的經文,分別是撒下3:6-21及3:22-39。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事件起因是伊施.波設詢問押尼珥為何與他父親掃羅的妃子利斯巴(曾為掃羅生了兩個兒子;參撒下21:8)同寢,這事觸發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第23頁完
3:6下 原文意思是「押尼珥壯大自己在掃羅家的勢力」。押尼珥身為掃羅軍隊的元帥(撒下2:8),仍不斷建立勢力,鞏固自己的權力。他的地位表面上僅次於以色列的王伊施.波設(撒下2:9-10),但實質早已權傾朝野。
3:7-10 敍事者以押尼珥與伊施.波設二人的對話,凸顯押尼珥的個性,並顯示二人之間的張力。
在古代近東的王朝,娶立妃嬪是普遍建立政治關係,以及增加君王財富和權力的方式(參王上3:1)。私下與君王的妃嬪同寢,是破壞君臣之間的關係,更被視為僭越王權的舉措。換言之,伊施.波設提出的問題可能是針對押尼珥的忠誠問題。
8-10 刻意描繪押尼珥的反應。8節上強調他非常憤怒的情緒。伊施.波設可能說中押尼珥的忠誠問題,所以他反以憤怒的方式來自辯,企圖掩飾自己的不忠。
8節下 有幾點值得留意。首先,押尼珥未曾否認伊施.波設對他的指控;其次,「狗的頭」的意思不明,但推斷這是極端的說法,其意思是「他豈會做有損以色列的事情,而向猶大投誠?」;第三,他坦言自己時至今日仍以「忠心」或譯「恩慈」看待掃羅家,不將伊施.波第24頁完設交給大衛。因此,他反問伊施.波設竟為這婦人而向他恩將仇報。
9節上 押尼珥的起誓格式,是自我咒詛的誓言(參撒上14:44;20:13;25:22)。表示人在神面前立願,必定要完成一些事,否則願神重重懲罰自己。
9節下-10節是押尼珥起誓的內容。原文的「為他」可指大衛或神。按經文脈絡理解,極可能押尼珥自稱「為神」而做,去成全神向大衛起誓的事。因他正為自己辯解一直忠誠於伊施.波設的問題,故此既然受對方質疑,便情願「跟從神的旨意」而做。他要廢去掃羅家,幫助大衛作王,統一以色列與猶大,由領土最北的「但」到最南的「別是巴」,即包括王國整個版圖。
3:11描繪伊施.波設因為懼怕押尼珥,所以沒有能力回應對方。伊施.波設的希伯來文名字的意思,是「羞恥的人」(man of shame)。由此可見,他在《撒下》的角色雖然是君王,但地位卻很卑微,常被人羞辱。
問題討論︰
這段經文顯出押尼珥的表裡不一,他過去扶助伊施.波設作王的目的只為建立自己的權勢。從他對伊施.波設的回答,可見他表面上顯示自己一直以忠誠對待掃羅家,但實情是他以詭辯掩飾自己的不忠。當他被人揭穿時,他便惱羞成怒借機廢掉伊施.波設的王位。
衝突過後,押尼珥便背叛伊施.波設。他很快與大衛達成初步協議,便進一步爭取以色列內部的支持。他積極游說以色列長老和便雅憫支派,最終得到各方支持,並向大衛報好消息。大衛亦設宴款待押尼珥和他的隨從,以表友好。
第26頁完
3:12-14 未有交代押尼珥與伊施.波設接續的對話,敍事進展很快轉向押尼珥派人向大衛提出立約,經文未有記載立約的細節,只表明他必幫助大衛得到以色列人的支持。押尼珥提出的條件,對於大衛是百利而無一害。大衛因此爽快接受,同時他額外要求對方歸還米甲給他。
大衛曾因逃避掃羅的追殺而離開本國,日後米甲被掃羅安排嫁給帕鐵為妻(撒上25:44)。然而,大衛未曾與米甲離婚,他申明自己曾用一百(最終交出二百)非利士人的包皮作聘禮迎娶米甲(撒上18:20-27),藉以證明他與米甲婚姻的合法性。在古代近東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和《伊施嫩納法典》(Laws of Eshnunna)也有類似法典支持,大衛仍有合法權益要求歸還妻子米甲。
大衛未有清楚提出歸還米甲的目的,不排除是出於他對米甲的愛,但更大可能是出於政治考慮。因為米甲是掃羅的女兒,若奪回米甲便能重新建立大衛家與掃羅家的關係。不單鞏固其皇室的合法身分,能穩定掃羅家向大衛的忠誠,此外,間接削弱押尼珥在掃羅家的勢力。
3:15-16 伊施.波設面對大衛的要求,他沒有否決的能力,他便派人將米甲帶走。經文未有描寫米甲的回應或第27頁完感受,反而仔細描寫米甲丈夫帕鐵的反應:跟隨著她,邊行邊哭,一直走到巴戶琳。巴戶琳屬於便雅憫地區的村莊,是由約但的山谷到耶路撒冷的必經地方。這顯示帕鐵由約但河東的瑪哈念一直陪米甲走過漫長的路,顯出帕鐵對米甲的不捨之情。
3:17 18 押尼珥重提長老過去曾期盼大衛作王治理他們。18節原文以命令的語氣表達「現在,去做吧!」強調現今正是時機。押尼珥再次訴諸於神對大衛的應許(第9節,18節下)可是這並不代表押尼珥的認信,這可能只是他為了得到利益而說出漂亮的屬靈說話而已。
《撒上》未曾清楚記載神應許大衛的內容,若從撒上15:28; 16:13; 23:17; 24:20; 25:30 可見《撒上》不同人物已知道大衛被神所揀選,將要作全以色列的王。故此,即使押尼珥並非全心相信神,但也曾聽過神對大衛的應許。
2:19 押尼珥不單游說以色列長老,他繼而游說 掃羅家最具影響力的支派 便雅憫支派,因他們是掃羅所屬的支派。最後,當得到各方的支持,押尼珥亦親自向大衛報此喜訊,表明以色列人和掃羅所屬的便雅憫支派都看為「好的」,這其實是一種關於立約條款的用語。換言之,他們全都贊成與大衛立約的內容。
第28頁完
2:20 21 雖然上文未有提及大衛聽到喜訊後的回應,但20節記載他為押尼珥和跟隨者設宴,無疑這舉動是代表兩者友好的關係和完成某階段的立約儀式。最後,經文再次記錄押尼珥的說話,他即將起程召集全以色列,來希伯崙與大衛完成最後的立約儀式,凸顯他企圖成為造王者(kingmaker)的身分,幫助大衛登上全以色列的王座。
問題討論︰
第29頁完
押尼珥由始至終都是貪戀權力。由他擁立伊施.波設作王開始,到私下向大衛投誠。可見他有卓越的政治手腕,能拉攏各方的支持。猶如昔日扶助伊施.波設作王,今日亦同樣扶助大衛作王。耶和華的應許,對他來說,只是掩飾自己不忠的手段、亦是追求權力的工具。
人自小已懂得像亞當、夏娃一樣,利用言詞掩飾自己的過犯。因為懼怕被人拆穿而感到羞愧。當人長大了,亦常常以不同方式作掩飾,害怕人拆穿自己的過錯。如詩32:5「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惡。」在基督裡,真誠認罪悔改,不單修補神與人的關係,也修補人與人的關係。真誠彼此認罪悔改,亦是通往彼此饒恕復和的必經之路,也是彼此相愛,見證我們是主門徒的記號。
「哈拿之歌」道出撒母耳記的主題——逆轉的生命。「神使謙卑的人高升,卻使驕傲的人降卑。」當人追求權力時,最終反被權力吞噬。因此,當我們在日常生活或是在教會內,被神呼召承擔起一定權力的崗位時,要時刻在聖靈中警醒,免得落入追求權力的網羅。此外,我們要學像耶穌基督「反倒虛己」的生命,如祂的教導:「你們中間誰願第30頁完為大,就要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要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20:26下-28(關於「哈拿之歌」主題詳參第一季查經課本〈第二課〉)
押尼珥對大衛說:「我要起身去召集全以色列,來到我主我王這裏,與你立約,你就可以照你的心願作王,統治一切。」(撒母耳記下3:21上)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三課:約押報仇.遭受咒詛」,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至在查經時有更深的分享和領受。
第31頁完《和合本修訂版》版權屬香港聖經公會,蒙允准使用
一、約押為親兄弟仇殺押尼珥(3:21下-27)
二、大衛譴責約押及舉哀追悼(3:28-34)
三、眾百姓認清事件非自王意(3:35-39)
承接上一課,今課繼續圍繞押尼珥的故事。先前掃羅軍隊元帥押尼珥被王伊施.波設指控與先王的妃子利斯巴同寢,質疑其忠誠問題。押尼珥被揭發,因而與伊施.波設反目成仇。他私下向大衛投誠,並成功游說以色列長老和便雅憫支派歸向大衛。後來,當他準備回國為下一步作準備時,竟遇上殺身之禍。
第34頁完
按大衛的家譜(參代上2:13-16),洗魯雅的兒子約押是大衛的外甥。當大衛受膏立成為全以色列的王後,曾攻打耶布斯,約押因戰績彪炳,所以被大衛任命為元帥(代上11:4-6;另參撒5:6)。約押的角色在《撒下》佔重要的位置,因他曾多次參與大衛生命中關鍵的時刻。他作大衛軍隊的元帥,曾為大衛立下不少功勞。我們可以想像他大有能力,在軍中甚有影響力。同時,經文記載他多次違背大衛的意願行事。今課討論焦點,關於未作元帥的約押的行為及大衛作為領袖如何面對約押犯錯。最後,我們會研討關於押尼珥、約押、大衛的敍事(撒下2:8-3:39),究竟神扮演甚麼角色參與其中。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掃羅的將軍押尼珥帶著掃羅唯一存活的兒子伊施.波設逃走,在北部建立王權,大衛則在南方希伯崙被擁立作猶大家的王。這些日子裏,雙方的部下勢不兩立,常有爭戰。一次,兩軍兵相遇武鬥,約押的弟弟亞撒黑窮追押尼珥,欲立大功。押尼珥本不想殺他,恐怕與其兄約押結下血仇,但至終他被押尼珥用槍刺死。所以,約押與押尼珥成了死對頭。(參撒下2:12-32)
第35頁完
約押聽到大衛送走押尼珥時,他激動地向大衛說話,並違背大衛的意願設計殺害押尼珥。若將他的言行與押尼珥比較,可能會發現一些相似的地方。
3:21下-25 約押質問大衛「你這是做甚麼呢?」是嚴厲的語氣,質疑大衛為何要放走押尼珥。約押稱押尼珥並非真心幫助大衛,其目的是為了打探軍情。「要打聽你的出入」是指關於大衛行軍的情報,「出入」的片語曾用於掃羅身上(撒上18:13)。
這段經文三次重複「大衛送走押尼珥,他就平安地去了」(3:21下, 22, 23)。敍事者可能刻意強調當大衛送別押尼珥時是平安的,暗示大衛與押尼珥被殺的事件無關,同時凸顯約押擅自行事。
3:26-27 敍事者刻意未有記下大衛的反應和回答。諷刺的是,當約押稱押尼珥是欺騙大衛時,事實上是他瞞著大衛,派人誘騙押尼珥回希伯崙,並借機殺死他。27節下,敍事者提及約押殺害押尼珥的真正原因,皆因押尼珥曾殺害約押的弟弟亞撒黑(撒下2:18-24;3:30)。約押「派遣」使者的行動,再次暗示大衛是清白的。此外,這凸顯約押擁有相當大的權力,他沒有取得大衛的同意就隨意調動軍兵。
第36頁完
問題討論︰
約押一心為報兄弟之仇,不惜暪騙大衛設計殺害押尼珥,差點壞了大衛登基作王的好事。
這段記載大衛知道約押殺了押尼珥後的反應。大衛向神祈禱,譴責約押的作為,並且與眾百姓一同為押尼珥的死哀悼。這段經文值得關注的是,究竟大衛作為領袖,為何以咒詛取代直接處罰元帥約押。最後,王的哀歌也道出了大衛對約押的心聲(3:33-34)。
3:28-30 大衛不認同殺害押尼珥,並與約押劃清界線(3:28-29)。嚴格來說,約押殺死押尼珥是違反大衛的意願,這可構成嚴重的後果。
第37頁完敍事者仔細記下大衛向神咒詛約押與家人的內容。這咒詛的結構是獨特的。29節上原文直譯「願『這些歸到』約押頭上和他父的全家」,「這些歸到」原文是一個字,可指向28節提及押尼珥的血(眾數)。此外,「歸到」的字根可指「旋轉」的意思。因此,敍事者以隱喻(metaphor)表達「願押尼珥的血像旋風般,降臨在約押頭上和他父的全家」,這是生動的形容,並帶出接續的咒詛內容。
29節下的咒詛內容有五方面,分別是「患漏症」,「長痲瘋」,「架柺杖而行」,「仆倒在刀下」,「缺乏食物」。一般而言,患病、貧窮、飢餓和死亡是古代近東或在聖經記載(參利26:16, 25-26, 29;申28:17, 22, 27, 35)誓約中常見的咒詛。特別的是,「架柺杖而行」的翻譯能有其他意思,可指「手把紡線車」(參箴31:19)。紡線車在古時是象徵女性的符號,暗示約押和家人變得軟弱、膽小、懦弱。
30節 敍事者再次提醒讀者,約押的舉動是為弟弟亞撒黑被押尼珥殺害而報仇。
3:31-32 記載大衛為押尼珥風光大葬,大衛與眾百姓都參與其中。大衛更刻意要求約押和跟隨他的士兵,撕裂衣服、腰束麻布,並在押尼珥面前哀哭。大衛自己卻走第38頁完在棺柩的後面。此舉明顯針對約押,雖然大衛未有處罰約押,但某程度上也為押尼珥平反。
3:33-34 大衛為押尼珥作了哀歌 ,如為掃羅、約拿單一樣(撒下 1:17-27 。哀歌的結構以 ABB’A’ 的格式寫成,自譯如下:
A 押尼珥應否像「愚頑」人一樣地死呢?
B [你]手未曾被 捆綁,
B’[你]腳未曾被腳鐐鎖住。
A’ 你「倒下」,像「倒下」在不義之子面前。
A 反問聽眾押尼 珥並非愚頑人,卻像愚頑人一樣地死,這合乎理嗎?「愚頑」一字(nbl)令人想起撒上 25 章的愚頑人拿八;BB’ 暗示押尼珥並無犯錯;A’ 表達押尼珥卻死在不義之子(son of unrighteousness)的手中。不義之子正是影射約押的行為。此外,「倒下」(npl)的原文發音與「愚頑」(nbl)相近。換言之,這哀歌的目的,一方面為押尼珥哀悼,表明他的離世是可惜的;另一方面暗示約押殺害押尼珥的行動是不義的,是愚頑的,他才是應該「倒下」的那位。
問題討論︰
押尼珥死了,大衛陷入兩難的局面,鑑於當時的政治局勢,他選擇不直接處罰約押。大衛以言行盡力為自己辯護,如舉行隆重的喪禮等,表明殺死押尼珥之事並非他的主意。大衛與約押的關係開始產生嫌隙,漸漸分道揚鑣。大衛沒有把握秉行公義的機會,間接縱容了約押,導致日後發生令大衛後悔的事情。
大衛不單為押尼珥舉哀,更為此禁食。最終,他重新得到以色列人掃羅家的信任。同時,他自嘆自己在約押和亞比篩面前 軟弱無能,以禱告求神介入,懲治惡人。
3:35-37 大衛不單為押尼珥哀悼,更在眾人面前向神許下自我咒詛的誓言(參撒下3:9),眾百姓都為此而感到喜悅。特別是北邊以色列家的眾百姓,最終知曉大衛沒有參與殺死押尼珥的事情。這是意義重大,化解了大衛的危機。
3:38-39 大衛再次讚許押尼珥是偉大的元帥。同時,他無奈地表明自己無能力懲罰約押和亞比篩,因為他們此刻第40頁完比大衛更強勢。因此,大衛只好向神祈求,願神親自審判惡人,即約押。
問題討論︰
撒下3章屬於大衛登基作王的大段落(撒下2-4章)。押尼珥、約押、大衛的敍事令人看到,縱然人犯了錯,但神仍能在其中引導,並成就祂的旨意。換另一角度看,大衛因著押尼珥與伊施.波設反目,間接得到掃羅家的支持;同時,大衛也因約押殺掉押尼珥,除掉了在掃羅家舉足輕第41頁完重的元帥,使大衛無後顧之憂。兩件事情均引導大衛作王之路又向前邁進。
大衛因應當時局勢和顧及約押的強勢,所以沒有採取實際行動懲罰約押。可是這決定釀成大禍,因約押日後殺害了大衛的愛兒押沙龍和元帥亞瑪撒,令大衛後悔不已。同樣地,當信仰群體中有人犯下嚴重道德上的 錯誤若罪未被揭露,罪仍滲透在群體中,有機會為群體帶來更大傷害和破壞 。因此,向犯罪的人執行紀律處分,目的是將罪惡揭露,彰顯公義,為免群體進一步受到傷害。
從押尼珥和約押的故事,讓我們明白到縱然人犯了錯,但神仍能在其中引導,並成就祂的旨意。 正如押尼珥和約押的行動是出於他們屬血氣的決定。然而,神是大有能力,「他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陰間,也使人往上升 使人貧窮,也使人富足;使人降卑,也使人升高」(撒上 2:6 7 )。人禍亦不能敵擋神的旨意成就,神仍不斷介入歷史中並施行救贖工作。最後,大衛按著神的應許,一步一步邁向登基作王。
第42頁完我雖然受膏為王,今日還是軟弱。洗魯雅的兩個兒子,這些人比我強硬。願耶和華照著惡人所行的惡報應他。(撒母耳記下3:39)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四課:登基作王.遵主意行」,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至在查經時有更深的分享和領受。
第43頁完《和合本修訂版》版權屬香港聖經公會,蒙允准使用
一、大衛終蒙神應許登基作王(5:1-5)
二、大衛攻克並遷都耶路撒冷(5:6-10)
三、大衛信靠神遵行祂的旨意(5:17-25)
《撒下》第一至四章記載掃羅死後,大衛如何逐步成為全以色列第二任君王的過程。上一課第三章論掃羅家的元帥押尼珥去世,接著第四章記載北方以色列王伊施.波設被兩個同屬便雅憫支派的軍官所殺。他們殺死伊施.波設並向大衛獻頭,結果與那自稱殺死掃羅的青年一樣。二人最終被大衛處死,為伊施.波設之死尋求公義,盡顯大衛的情義。換言之,掃羅家現在群龍無首,加上國力積弱(撒下3:1),掃羅家與猶大家的內戰即將走到終局。神對大衛的應許將要成就,等候了差不多廿五年的大衛(估算年期可參第一季查經課本第14頁),準備正式登上王座。廿五年間,大衛長久經歷不少艱難,但他仍然堅定信靠神。
第46頁完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在古代,「君王登基」須經歷三個階段(詳參第二季查經課本第16頁),大衛早於年幼時被撒母耳膏立,經歷任命的階段(撒上16:1-13);其後,大衛曾多次顯明其軍事能力,並率兵贏了多場大大小小的戰爭(撒上17:1-54;18:6-8;19:8;23:1-13;27:8-9;30:1-19;撒下3:1)。因此,大衛距離登上王位,只有一步之遙,就是得到眾百姓的確認。撒下2:4表明他率先得到南方猶大家的確認,膏立他作猶大家的王。約七年半後,北方以色列眾支派亦確認大衛並尋求與他立約。
5:1-5 論及大衛最終得到掃羅家的支持,受膏立成為全以色列第二任君王的經過。
第1-2節「以色列眾支派」是指掃羅家的勢力,位於以色列北邊的支派。他們主動到希伯崙向大衛提出立約。他們列舉三個原因,第一,原文以倒影結構表達:「看哪,我們是你的骨,我們是你的肉。」強調彼此血濃於水的同族關係,為雙方立約提供了基礎;第二,憶述掃第47頁完羅的管治時代,大衛經已率領他們作戰。換言之,以色列眾支派肯定大衛過去領軍的戰績;第三,重申神向大衛的應許,「牧養」(pasture)在古代近東是慣常用語,因當時很多人以畜牧為業,這常見於舊約,如亞伯拉罕(創13:5-6)、雅各(創30:29-33)、大衛(撒上16:11)等。「牧養」的意象在古代常被用於描述神明或君王看守或管治百姓的意思,譬如在蘇默王朝(Sumerian dynasty)、米所不大米亞(Mesopotamia)、古巴比倫、埃及等。此外,神的應許再提及要立大衛作「君王」(ngd),而非「王」(mlk)(詳參第一季查經課本第100頁)。君王是神的用人,他與百姓一樣,須服膺於神的主權。換言之,以色列眾支派也承認神向大衛的應許,表明大衛作全以色列的君王是出於神的旨意。
第3節交代大衛以行動回應,他在神面前與以色列眾長老立約。眾長老是代表眾支派的領袖。此外,經文未有交代立約的內容,但顯然,大衛等了多年的應許,今日終於成就,大衛被膏立並名正言順作全以色列的王。
第4-5節表達君王登基和作王年期是舊約常見的寫作手法(撒上13:1;撒下2:10;王上14:21等)。
第48頁完
問題討論︰
大衛堅定深信神的應許,以致他兩次放棄殺死掃羅的機會,甚至因逃避掃羅的追殺,多年來一直過著逃亡的生活。然而,他至終不以自己的方式登上王位。相反,他一直耐心等候神親自成就其應許。
經文記載大衛作王後,第一件事正是攻打耶布斯人並遷都耶路撒冷。建都於耶路撒冷之原因:第一,它的位置正好在猶大與以色列北部支派之間的中立地帶,位置適中,對大衛的管治有利;第二,其地理優勢成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第三,亦為日後建聖殿預先留下了伏筆(撒下5:第49頁完11)。這些都是大衛日後成功的重要原因,然而這些成功因素的背後全賴有神的同在。
6-10 描寫大衛由希伯崙遷都耶路撒冷作首都的經過。耶路撒冷雖然位於便雅憫,但其位置在北邊以色列與南邊 猶大的交界附近。對於大衛管治全國來說,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地方。
第 6-7 節未有交代事件的始末,經文直接形容大衛到了耶路撒冷,要攻打住那地方的耶布斯人。從軍事戰略看, 耶路撒冷位於錫安山,屬於易守難攻的地方。耶布斯人可能恃著其地理上的優勢,充滿自信地揶揄大衛。諷刺地,第七節只留下一句「然而大衛攻取了錫安的堡壘,就是大衛的城。」耶布斯人為他們的驕傲自大,付上了代價。
第 8-9 節進一步闡述大衛如何成功攻取耶路撒冷。大衛說:「誰攻打耶布斯人,就要從水道上去」代上 11:6作補充,是約押領兵攻擊那裡,並因此被任命為元帥。究竟他們怎樣從水道上去攻打,經文沒有仔細記載。曾有學者提出士兵們由連接錫安堡壘與城牆外的基訓泉水的水道,進入城中或切斷水源。無論如何,經文似乎強調大衛自始遷都耶路撒冷,並為她命名為大衛之城。
第50頁完
第 10 節為大衛得以日見強大,歸因於萬軍之耶和華與他同在。這形容常見於撒母耳記,參撒上 16:18; 17:37; 18:12, 14, 28; 20:13; 撒下 7:3 。
問題討論︰
當大衛登基作王不久,非利士人曾見識過大衛的能力,深知大衛日後必定成為自己的威脅,所以決定先發制人。非利士人集結全部軍隊,定要擊潰大衛的勢力。然而,大衛面對大軍壓境,他仍展示信靠神的心,皆因他內心清楚神才是他的保障,「大衛知道耶和華堅立他作以色列王,又為自己百姓以色列的緣故,使他的國興盛。」(撒下5:12 )
5:17-18 「非利士眾人」代表他們傾巢而出,像上一次在耶斯列攻打以色列人一樣,他們聚集所有軍隊(撒上29:1),務要打敗大衛王。他們散布在利乏音谷,那裡位第51頁完於耶路撒冷的南邊不遠的地方。其目的是阻擋南邊猶大軍隊協助大衛,所以大衛的形勢極之危急。
5:19-21 記述非利士人第一次嘗試攻打大衛的經過。19節的焦點落在大衛尋問耶和華時的對話。大衛已曾多次尋求神(撒上23:1-5;30:7-8;撒下2:1-4),尋問的方式主要運用烏陵與土明來辨明神的心意(參出28:30)。敍事者刻意形容大衛的提問與神的回答內容是對應的,藉以表明神與大衛同在,得勝的關鍵全然在於神,如約拿單所言:「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撒上14:6)。
20 節形容大衛打勝仗的原因,是耶和華在大衛面前「沖破」敵人。「沖破」的原文常用於拆毁城牆的意思(王下14:13 ,另參摩 4:3 ;尼 4:3)。換言之,這是一個隱喻形容當時打仗的情況,神的能力像洪水一樣(參鴻 1:8),擊敗非利士軍隊。
21 節 「拿去對方神像」是古代近東在戰爭中常見的做法,此舉代表自己的神比對方的更優勝,正如非利士人也曾奪走象徵神同在的約櫃並放在大袞神廟內(撒上4:11 5:2)。然而,代上 14:12 補充,大衛未有將神像安放在神的會幕中,反而下令要燒毁它們。
第52頁完
5:22 25 記載非利士人戰敗後,便很快重整軍隊再次攻打大衛。大衛便再次尋問神,不過今次的焦點在於大衛遵照神的吩咐而行。對比 19 節,經文未有提及大衛的提問內容,卻只記下神仔細的回應。神吩咐今次避免正面交鋒,以凸顯萬軍之耶和華親自在前頭攻打敵人(24節下),情況像撒上 7:10-11,神親自為以色列人爭戰。此外,亦凸顯出大衛的順服,他並非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經驗,而是聽命於神的吩咐。這正好顯示撒母耳勸勉神權下君王的角色,正是聽命於神的旨意,帶領百姓遵行其道(撒上 12:12-15)。
問題討論︰
大衛與掃羅形成強烈的對比,掃羅多次被責備不遵守神的命令(撒上 13:13-14;15:10, 19, 22-23;28:18 等);相反,現階段的大衛卻展現出「信而順服」的生命,這是蒙神喜悅的生命「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肪」 撒上 15:22 下,《和修》) 。
大衛等待神的應許足足25年之久,期間他經歷了很多困難。大衛的人生彷彿徘徊於曠野之中,知道神的應許,卻不知道何時會成就。相信大衛的內心也曾交戰,出現滿心期待、傷心失望、信心動搖、重拾盼望等複雜心情。然而,曠野的經歷最終並沒有吞噬大衛對神的信心,反而磨練了大衛的信心和耐性,引導他願意等待並降服於神的帶領。
在現今追求成功的世代,信徒有時會誤以為成功才是代表有神同在,反之亦然。我們渴望有神的同在,其目的並非第54頁完追求順利亨通。相反,我們渴望有神的同在,其目的是幫助我們能順服神的心意。耶穌基督的十架事件重新界定神同在的意義。祂親自在人眼中看為失敗的十架上,經歷受苦受死,最終復活得勝。因此,讓我們一同學習不怕失敗,因為我們深信無論順逆皆有神的同在。比起計較成敗得失,我們更要追求耶穌基督甘願順服的心。
大衛的生命提醒我們,要活出「信而順服」的生命。每當我們為某些事尋求神的心意時,而結果並非我們所想要的,那麼我們仍願意順服祂的心意嗎?因此,我們要時常省察自己的內心,究竟我們是尋求神的心意,抑或自己的心意。祈求神幫助我們,效法基督順服的生命——「父啊!你若願意,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是照我的意願,而是要成全你的旨意。」(路24:42)。
第55頁完大衛知道耶和華堅立他作以色列王,又為自己百姓以色列的緣故,使他的國興盛。(撒母耳記下5:12)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五課:運送約櫃.顯露內心」,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至在查經時有更深的分享和領受。
第56頁完《和合本修訂版》版權屬香港聖經公會,蒙允准使用
一、第一次運送神的約櫃烏撒遭害(6:1-11)
二、第二次成功運送耶和華的約櫃(6:12-23)
第60頁完
撒下第6章有關運送約櫃的經文,令人多次聯想到撒上4-6章有關約櫃流浪的片段(詳參第一季查經課本第四、五課),例如「三萬士兵」、「坐在二基路伯上萬軍之耶和華」、「新車」、「神的約櫃」、「耶和華的約櫃」。敍事者借助重複的字眼,讓讀者勾起撒上4-6章的回憶。故此,撒上4-6章將有助理解本章的內容,特別有關「烏撒之死」的難解經文。今課的焦點落在兩次運送約櫃方式的差異,希望藉著大衛從表面上行為的改變,反思大衛內心對神態度上的轉變。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撒下第5章論及大衛因神的幫助戰勝了以色列人的大敵——非利士人。大衛不論在政治和軍事上已取得了成就,其國位也逐步穩定下來。因此,在撒下6-7章記載大衛亦希望能夠為神安排住處(參詩132)。因為神才是以色列的王,祂才是為以色列爭戰的神。不過,當大衛在人生最高峰的時刻,不知不覺地偏離神,令他在運送約櫃時遇上了挫敗。
第61頁完
6:1-5 2-3節「巴拉.猶大」屬於基列耶琳的地區(參代13:5-6;書15:9)。自撒上14:18節提及約櫃後,經文未有再交代約櫃的去向,約櫃便一直安放在基列耶琳的亞比拿達的家中(撒上7:1)。「新車」在這第3節出現了兩次,讓讀者憶起昔日非利士人歸還約櫃時,他們打造了一輛新車運送約櫃(撒上6:7-8)。無疑,大衛今次仿照當年非利士人的安排,用牛隻拉這新車歸還約櫃。
4-5節形容當時運送約櫃的盛大場面。第5節原文的排列:「大衛與全以色列家在神面前『跳舞』,隨著松木製造的各樣樂器和琴、瑟、鼓、鈸、鑼」。「在神面前『跳舞』」是古代近東運送神明時常見的做法。第5節的「跳舞」(shq)與第14節(krr)的「跳舞」原文是兩個不同的字。第5節的「跳舞」也有「歡樂」(celebrating)的意思(參士16:25, 27; 撒上18:7)。《七十士譯本》以παίζω 翻譯這字,在舊約的運用較多含負面意,如創21:9;出32:6;士16:25。因此,第5節「在神面前『跳舞』」可指他們在神面前以玩樂或嬉笑的態度運送約櫃。
6-7節 「拿良」有穩固、安穩的意思。諷刺地,運送約櫃的車卻因牛失前蹄而差點跌落。最不解的是,有機會站在約櫃附近的烏撒(可能在約櫃之後或旁邊),因伸手扶住約櫃而被擊殺。代上13:10 描述耶和華因他伸手第62頁完扶住約櫃而擊殺他,究竟伸手扶住約櫃有何不妥,希伯來聖經和以亞蘭文翻譯的《他爾根》(Targum)作了補充,因他的疏忽所以神擊打他。再者,民4:15表示聖所的器具不能觸碰,免得抬聖物的人死亡。
他們的結盟立約在《撒上》中有很特別的意義。因為大衛是在暗中被膏立,掃羅和約拿單都不知曉神對他的揀選,然而約拿單與他立約的憑據,卻是奉上了他作為儲君身分象徵的外袍和武器給大衛(18:1-4)。這表示他愛第67頁完大衛之深切,過於身分地位給他的意義。事實上,約拿單愛大衛的意思,不是情愛之愛,而是「選擇與大衛結盟」的意思。這愛關乎強烈的個人忠誠問題,且不會因自身利益而有妨礙。由18章開始,掃羅身邊的人,由兒女(18:1-4、20),到臣民(18:16、22),全都喜愛大衛,這是一種聯盟轉換的故事,間接描寫掃羅家的沒落。因此20:8,大衛求約拿單施恩──顯出他的恩慈(hesed),紀念這份盟約,其實是請求他在這政治窘迫的環境下作出表態。
第8節形容大衛向神「生氣」與第7節形容神向烏撒「生氣」的原文是相同的。可能他不能理解神為何因此擊殺烏撒,因此大衛向神「生氣」,暗示大衛與神站在敵對的位置。原因有二,首先,「毗列斯.烏撒」的「毗列斯」原文與第8節的「撞死」的原文是同一個字(prs),此外 prs 正是撒上5:20-21形容神「沖破」非利士人;其次,第7節的「擊打」的原文與撒上5:20形容神「擊敗」非利士人的原文也是相同。換言之,這意味著第一次運送約櫃事件,大衛因安排不當而令自己與神處於敵對關係,因此神要擊打烏撒,如神要擊敗非利士人一樣。
9-11節記載大衛的轉捩點,他「懼怕」耶和華。「懼怕」曾在撒上4:7描述非利士人因以色列人運約櫃到戰場而感「懼怕」。此外,除了指一般害怕的意思,「懼怕」也有「敬畏」的意思(撒上12:18;撒下7:23;王上3:28;賽59:19)。大衛意識到自己得罪了神,站在與神敵對的位置,因此,他將約櫃暫時運到迦特人俄別.以東的家中。
第63頁完
問題討論︰
當大衛在人生最順境的時候,為神安排住處本是一件美事,但他因忽略了神的教導而令自己與神對立。然而,大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正是他願意悔改的心,這展現於第二次運送約櫃的事件。
第64頁完
經過三個月,大衛聽到神因約櫃的緣故賜福給俄別.以東的家。可能他感到神的怒氣已消,所以他再次嘗試運送約櫃。然而,13-14節記載第二次運送約櫃時,大衛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運送,顯出他對神的謙卑。與此同時,這事件也引來米甲對大衛的鄙視,二人最終關係破裂。
12-15 「跳舞」是第二部分經文討論的焦點,因為由14節到23節都圍繞「跳舞」的主題。「跳舞」在古代近東大多與宗教有關,在神明前「跳舞」是一種宗教儀式,表達人對神明的崇敬。換言之,表現人在神明面 前的謙恭態度。舊約聖經提及「跳舞」或相關 的字出現23次。進一步而言,出 15:20 ;士 11:34 ;撒上 18:6 均表示當以色列人打勝仗後,婦女們也會跳「勝利的舞蹈」(victory dance),表達對神的頌讚,因祂的大能使人得勝,並將榮耀歸給神。同時,也歌頌人在戰事中的勇猛。換言之,當考慮到第 7-8 節論及神與大衛敵對的關係,因而擊打烏撒的事件,可見神戰勝了大衛。
16-19 節交代「耶和華的約櫃」成功進了大衛城,並安置在會幕中。大衛除了穿上細麻布以弗得,他更在神面前獻上燔祭和平安祭,並且為眾人間接顯出大衛承擔起祭司的形象。此外,第18節再次以「萬軍之耶和華」形容第65頁完神,因神是以色列人的真正元帥,祂才是為他們爭戰並得勝的神。
20-23 早於16節,經已表明米甲鄙視大衛在神面前跳舞。20節上更形容米甲嘲諷大衛身為以色列的王,真是有「榮耀」了。20節下嘲笑大衛在最卑賤的使女面前「露體」。「露體」並非指大衛完全坦露身體,而是指他脫去了君王的衣服。亦有可能如14節所指 大衛當時只穿著細麻布以弗得的襯衣(出 39:27-29;利 6:10)。換言之米甲鄙視大衛身為「王」(mlk),不應像卑賤的使女般在眾人面前向神跳舞,大衛此舉嚴重有失身分,失去王應有的榮耀。
21-22 節描寫大衛不認同米甲的批評並反駁她。他形容自己是神親自揀選,立他作「君王」(ngd)而非「王」(mlk)。故此,大衛此刻不像掃羅執著王的身分,他反而認清自己的身分。因此,他不怕在眾人面前向神「跳舞」,顯出其謙卑的心。他情願羞辱自己,看自己為低賤。這再次呼應著哈拿之歌的主題「神使謙卑的人高升,卻使驕傲的人降卑」。
23 節表示米甲終老也未曾為大衛生子,可能是出於神的懲罰,或暗示她與大衛關係決裂。昔日很愛大衛的米甲的名字亦再沒有在撒母耳記中出現。經文多次以「掃羅第66頁完女兒」形容米甲(16 、20 & 23 節),可能意味著米甲身為掃羅家的人與大衛本有衝突的身分,有機會是她認為大衛強行將她從第二任丈夫身邊搶走(撒下 3:13-16),或是她認為大衛令掃羅家衰落。
問題討論︰
第67頁完
大衛因著烏撒之死,意識到自己得罪了神。與掃羅不同,大衛沒有執迷不悟,他認清自己的位置,他只是神權下的君王。此外,更重要的是,儀式的背後反映對神的敬虔這是神看重的。大衛甘願謙卑自己在神面前跳舞的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當我們在人生的高峰時刻,更要警醒並檢視自己內心。因處於順境之時,人往往容易將成功歸給自己,以致我們會訴諸於過去成功的經驗,因而忽略了神的教導。或許一開始不是想刻意忽略神,不過成就卻一點一點蠶食人的內心,不知不覺令人離開神。當發現自己的屬靈問題時,可能已鑄成大錯,就如大衛一樣。願大衛的生命成為我們的借鑑,提醒我們要時刻警惕,向神保持一顆清潔的心。
基督教的宗教禮儀本是信仰的具體表達,亦藉此體現與神相交結連。因此,信徒能透過外在的禮儀體驗神的愛。然而,月復月,年復年,每周崇拜成為信仰的習慣,有時令人忘卻參與崇拜的真義,使禮儀淪為「例行公事」。最後,參與崇拜的意涵被掏空,失去對神應有的崇敬,又逐漸失落經驗主愛的時刻。因此,我們要從大衛身上學習敬畏神第68頁完的態度,反思自己參與崇拜的態度,以謙卑的心尊崇敬拜獨一真神。
我也必更加卑微,自己看為低賤。(撒母耳記下6:22上)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六課:大衛之約.奠基立柱」,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至在查經時有更深的分享和領受。
第69頁完《和合本修訂版》版權屬香港聖經公會,蒙允准使用
第71頁完
一、大衛渴望為神建聖殿(7:1-3)
二、神應許祂與大衛同在(7:4-11上)
三、神為他建立永恒國度(7:11下-17)
《撒下》第6章記載大衛運送約櫃到耶路撒冷,預先為第7章埋下伏線。本章談及大衛想為神建立神的「家」(即聖殿),結果是神應許大衛,將為他建立大衛的「家」,(即國度)。神對大衛的應許常被稱為「大衛之約」(參撒下23:5與詩89:3)。「大衛之約」屬於永遠的約(7:13, 16, 24, 25, 26),延續了神對亞伯拉罕的約。其重要性不只限於大衛與其後裔,甚至對日後的以色列人,以及外邦人都極為重要。從救贖歷史的角度來看,「大衛之約」帶來彌賽亞的盼望,預視耶穌基督的來臨及其救贖工作。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撒下》第7章的寫作特色是以對話形式為主,有別於過往頗長的敍事。這更凸顯神應許大衛的重要性。神立下「大衛之約」源於大衛希望為神建立聖殿。
7:1-3 第7章主要圍繞「家」(byt)的主題。它出現共15次,可譯成多個意思:「宮」(1, 2節)、「殿宇」(5,6,7,13節)、「家/家室」(11, 16, 18, 19, 25, 26, 27, 29節)。換言之,敍事者刻意運用 byt 一字表達本章的中心思想(本課與第七課將逐步帶出該主題)。
敍事者在1-2節強調大衛住在「宮」(byt)中,神的約櫃卻停在「幔子」中,「幔子」是指會幕(撒上6:17)。此外,經文再以「香柏木」的高貴對比「幔子」的簡樸。敍事者未曾提及大衛建宮殿的過程,撒下5:11只留下線索,提及大衛使用推羅王希蘭運來的香柏木建成宮殿。
在古代近東,建造神殿須預先得到神明的指示。然而,拿單聽到大衛渴想為神建殿,便答允大衛可以為神建殿。相信拿單是基於過去神如何與大衛同在,所以認為神亦應允他為神建殿。神與大衛同在的描述常見於撒母耳記(參撒上 16:18; 17:37; 18:12, 14, 28; 20:13; 撒下5:10; 7:9)。
第73頁完
問題討論︰
從大衛想為神建聖殿的事情,可見他在平順的日子未曾忘記神,並常常思念神,顯出他內心尊主為大。
起初大衛提議建立祂的「家」,最終神不單不需要大衛建殿,反而神親自建立大衛的「家」。同時,神按著自己的主權和恩典揀選大衛,開展了「大衛之約」。神應許與大衛同在並賜他平靜日子和地方。
7:4-7 敍事者描寫神稱呼大衛為「我僕人大衛」,與1-3節三次稱呼大衛為王(mlk)形成強烈對比。在人眼中大衛擁有王的 身分;在神眼中,大衛實際是僕人 身分(另參撒下3:18)。撒母耳記未有以「神的僕人」形容掃羅(舊約曾以「神的僕人」形容摩西、以賽亞、以利亞敬,約伯)。相比之下,可見神對大衛的重視。
第74頁完
接著,神重述昔日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重要歷史。祂透過兩個反問拒絕大衛的計劃(6,7下節)。神表明未曾要求任何一個以色列領袖,為祂建造「殿宇」(byt 5,6,7節)。因祂一直與以色列人同行,從出埃及、到曠野、迦南地。當會幕運到哪裡,神也就在哪裡。這顯明神仍護佑並拯救他們,與他們同行,直到如今。
7:8-11上 神不僅不用大衛為祂建殿,神更向大衛賜下應許。第8節神重申自己是「萬軍之耶和華」的身分(參第五課的經文分析 6:12-23),而且提及祂如何揀選大衛並立他作君王(ngd)。「『我』從羊圈中將你召來」,原文刻意加上「我」(I myself)一字來加強語氣,表示大衛蒙揀選是出於神的主權和恩典。
第 9 節上 神形容自己過去一直與大衛同在,以及替他戰勝仇敵。第9節下表示神應許大衛將來要得「大名」(great name)。「大名」對古代近東的君王是非常重要因為渴望死後仍被人長久記念。故此,他們會藉建造一些紀念碑、城牆、王宮或神殿來記下他們偉大的功績。然而,今次是神親自應許,祂將為大衛留下「大名」。與此同時,這應許令人想起神昔日向亞伯拉罕的應許「我必使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使你的名為大;你要使別人得福。」(創 12:2) 。
第75頁完
第 10 節延續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神向大衛應許祂必為百姓預備應許之地(創 12:1,7;15:18;17:8)。那地不再受攪擾、不再有「兇惡之子」(son of iniquity)苦待他們。第11節進一步形容那地不像士師時代充滿戰爭的日子,神要賜下平安。「平靜」一字曾出現於7:1,意思是祂使人得安息,免於敵人攪擾。
問題討論︰
第76頁完
神向大衛的應許延續著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表明神是信實不變的。因神的拯救工作在歷史中不斷發生和前進,祂會揀選並向不同人立下應許,逐步揭示並成就其救贖工作。
神進一步揭示自己對大衛家的應許,承諾為他們建立一個永遠的國度。此外,神以永遠的慈愛看待大衛家,以致其國度永遠長存。
11下-17 神延續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後,祂進一步向大衛許下一個永久的約 大衛之約。11節下刻意由「我」轉變成第三人稱的代名詞「耶和華」,藉以凸顯這大衛之約(12節恢復以第一人稱的代名詞「我」)。應許的內容,原文的排列是「家室建立為你耶和華」。「家室」(byt)放在句子的最前位置,目的是強調神要為大衛建立「家室」,「家室」可指「國度」(dynasty)。12-13 節表明這是永遠的「國度」,即使大衛死後,神亦繼續興起大衛所生的後裔,並堅定他的國,直到永遠。
「堅定」亦是第七章重要主題之一,它出現於12, 13, 16, 24節。其原文 kwn 可指「建立/預備/鞏固」的意思。這強調神要親自為大衛和其後裔「堅定地建立」永續的王位和王權。如13節所指,所羅門日後 為神建聖殿。此第77頁完外,他的國位亦被神堅定,如王上 2:12「所羅門坐他父親大衛的位,他的國甚是堅固(established firmly)。」
14-15 節以「父與子」的關係來形容神與大衛。他們的關係超越古代近東普遍形容神明與君王的關係。這形容神與大衛在恩約中的關係,神必以「慈愛」(loving kindness) 看待大衛。神的「慈愛」建基於與大衛立下的恩約。因著神的信實,所以大衛和其後裔縱有失信,但祂仍忠於這關係(參詩 89:1-2)。神不會離棄他們,仍用杖和鞭責備他們,使他們回轉(參詩 89:19-37。
16-17 節再次強調大衛的家、國、王位也必被神「堅定」,直到永遠。「直到永遠」在第七章重複出現(13, 16, 24,25, 26節),可見神對大衛的應許是直到永遠的。這永恆之約日後逐漸成為以色列中最重要的盼望彌賽亞的拯救。
撒下 7:4-16 記載神應許大衛的內容,一般被稱為「大衛之約」。雖然表面上,經文沒有清楚寫下這是立約內容,但撒下23:5 與詩 89:3 顯明這是神向大衛立下永遠的約。
從救贖歷史的角度來看,神向大衛立下永恆的約,為其救贖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預視彌賽亞的來臨並施行拯救。神永遠堅定大衛的國度,這對以色列人的意義重第78頁完大(詳參第一季查經書第 22-23頁)。神將要從大衛的後裔中,興起一位「受膏者」(即彌賽亞),為以色列人帶來救贖。先知著作亦多次預言這位來自大衛後裔的拯救者,將要在末後的日子施行拯救,為人帶來「彌賽亞盼望」(賽 9:7;11:1;16:4;結 34:23-24;37:24-25;摩 9:11等)。如耶利米書 23:5-6「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給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裔;他必掌王權,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在他的日子,猶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
問題討論︰
第79頁完
「大衛之約」對以色列人尤關重要。在先知時代,大衛之約逐步發展成舊約聖經的中心「彌賽亞盼望」。以色列人經歷種種困難,但他們仍深信神是信實不變的,祂對大衛的應許終必實現。神將會從大衛的後裔中興起彌賽亞,藉以成就神對以色列人的救贖計劃,並且將祝福帶給萬國萬民。
神昔日揀選亞伯拉罕,並向他應許萬族都因他而得福。這救贖應許經過一千多年,最終在耶穌基督身上成就,「因為神應許亞伯拉罕和他後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義。」(羅4:13)。神是信實不變的,祂在救贖歷史中不斷介入,並曾與大衛立下永約。「大衛之約」使日後的以色列人即使亡國被擄,仍能抓緊「彌賽亞盼望」,讓人有勇氣和力量遵主旨意而行。
因著神的應許,祂以永遠的慈愛看顧大衛,這彰顯於大衛之約中。撒母耳記中記載大衛亦會軟弱跌倒,神仍然以信實慈愛待他,神以責備與寛恕如同牧羊人的杖和竿,使大衛能悔改回轉。耶穌基督以身體為世人立下新約(林前11:23-26),神同樣以祂永遠的慈愛看顧我們,以致我們能第80頁完因信稱義、罪得赦免。故此,我們既蒙神的慈愛,也願我們學習在信仰群體中活出這份慈愛。
你無論往哪裏去,我都與你同在,剪除你所有的仇敵。我必使你得大名,好像世上偉人的名一樣。(撒母耳記下7:9)
我已帶領組員一起背誦經文。
備註: *必須討論的問題/完成的段落
下一課我們將會查考「第七課:讚頌上主.紀念主恩」,請大家預先備課,以至在查經時有更深的分享和領受。
第81頁完《和合本修訂版》版權屬香港聖經公會,蒙允准使用
一、大衛頌讚神的作為(7:18-24)
二、大衛祈求蒙神賜福(7:25-29)
第83頁完
當先知拿單告訴了大衛有關神的應許後,大衛便進到神的會幕中,向神禱告。撒下7:18-29仔細記載大衛向神祈禱的內容。禱文分開兩個部分,第一,大衛頌讚神向他施行恩典,以及神昔日的作為(撒下7:18-24);第二,大衛祈求神的賜福(撒下7:18-24)。今課的焦點不單從大衛身上學習,也從耶穌基督的教導幫助我們重新理解蒙福的生命。
請先自行思考以下問題及寫下你的領受/感想或疑問。(附相關經文背景、解釋等,有助進深反思和討論。)
7:18-24記述大衛向神祈禱的第一部分。大衛禱告內容的特色,是以「反問」的形式來頌讚神的作為(7:18, 19, 20, 23)。
7:18-19有相近的意思。18節記述大衛禱告的開首,提出兩個相似的問題「我是誰?」和「我的家算甚麼?」,表達大衛謙虛的態度,因他在神面前認清自己卑微的身分。大衛以「主耶和華」(共7次,7:18, 19, 20, 22, 28, 29)稱呼耶和華,又以「僕人」(共10次,7:19, 20, 21, 25, 26, 27, 28, 29)稱呼自己,凸顯他尊主為大的態度。第84頁完換言之,因神要永遠賜福給他和他的國,大衛不禁讚頌神的恩典。
19節上「將來的情況」的意思是關於未來的事情,因大衛意識到神立下永約將要影響後世。接著,19節下「這豈是人的常理嗎?」原文是指「我主我神,這豈是人的法律(law of the man)嗎?」「法律」原文是 torah,可指以色列人的律法、人間的法律、教導,或是規矩等。無論如何,19節表達神向大衛所施的恩典,是遠遠超過人的想像。
20節以「大衛還有甚麼可以對你說呢?」帶出神是知曉人心的,人的行為被祂衡量(參撒上2:2-3)。21節強調大衛自知不配,並深明一切皆出於神的應許和祂的心意。22節是頌讚詩(doxology),稱頌神是偉大的,祂又是獨一的真神,沒有其他神明可比。
23-24節大衛重述以色列成為神子民的重要典故。這延續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以色列將要進入應許之地。大衛驚歎神昔日親自行了各樣神蹟,將以色列百姓從埃及地拯救出來,並與他們立約,使他們得以成為神的子民。這段歷史顯出神的「大名」(great name),對應著7:9神要使大衛得「大名」。事實上,大衛清楚知道榮耀並第85頁完不屬於自己,是歸於神的,如他所言:「我也必更加卑微,自己看為低賤。」(撒母耳記下6:22上)
最後,24節大衛強調神曾「堅立」以色列成為祂子民,這份關係在恩約之下是永遠的。「堅立」一字(kwn)是第七章重要主題之一,它出現於12, 13, 16, 24節(參第六課的經文分析 7:11下-17)。換言之,大衛表明神是信實不變的,祂昔日如何「堅立」以色列人,祂今日照樣「堅立」大衛和他的後裔,直到永遠。
問題討論︰
這部分讓我們從大衛身上學習他謙卑的生命,因他認清自己與神的關係。此外,亦讓我們明白神的恩典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所以要常常記念和感謝神的恩典。
7:25-29記述大衛向神祈禱的第二部分,記載大衛求神賜福的禱文。25與29節是大衛的祈願,而26-28節是求神賜福的原因。
25-27節的焦點是大衛祈求神肯定對他與其國度的應許。25節記下第一個祈願,大衛求神「堅定」一字(qwm)曾用於撒下7:12,交代神應許大衛要「興起你的後嗣」。因此,這有首尾呼應的作用,顯出大衛願神按其應許成就永遠興起其後嗣。
26節上再提及「名字」的問題(7:9,23),原文為「願你的名顯為大,直到永遠」。這是關乎耶和華的榮耀,祂要在列邦中,顯出祂是獨一的神。祂的名字是「萬軍之第87頁完耶和華」,祂是治理以色列的神,祂的名要被列邦中被傳揚。26節下原文排列是「家 - 你僕人 - 大衛 - 將被堅立 - 在你面前」,因此經文表明因著神的大名,大衛的「家」(byt)也必被堅立。
27節再次提及「萬軍之耶和華」顯出其地位。此外,大衛表明他之所以大膽祈求,是出於神的應許,這令人回想大衛起初因沒有神的吩咐而想建聖殿的事情。大衛今次顯得分外謹慎,可見他已從錯誤中學習過來。
28-29節的焦點是大衛祈求神向大衛家永遠賜福。兩節經文均以「現在」開始。28節再以頌讚詩(22節),強調神的話語是真實的,神所應許的終必成就。此外,28節下原文是「你應許將『這好事』(this good thing)給你的僕人」『這好事』正是指神向他所立的約。
29節記下第二個祈願。《和修》翻譯29節為:「現在,求你賜福給你僕人的家,可以永存在你面前。主耶和華啊,因為這是你所應許的。願你的福分永遠賜給你僕人的家,使之蒙福!」原文三次出現「祝福」的字根(brd)。可見,本節強調大衛祈願神永遠賜福給大衛家,使他們永遠存留在神面前,蒙神看顧。
第88頁完
問題討論︰
大衛因著神信實的應許,向神祈求,自己的家能蒙神永遠賜福。對於現今信徒來說,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的教導,給予信徒以新的目光看待甚麼是蒙神賜福的生命,而蒙福的祕訣是在於以謙卑的態度遵行神話語。
第89頁完
大衛稱頌神的原因,並非只為自己的益處,而是他從神的應許中,認清自己在神面前卑微的身分。惟有神才是真正的王,他的一切好處都是從神而來(詩16:2)。當人在神面前懂得謙卑時,便不會自誇,更明白神的恩典遠超過人的想像,並能時常在日常生活中記念神的恩典,將榮耀歸給神。
每個信徒都嚮往蒙神賜福的生命。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教導信徒,蒙神賜福的人是那些以清心和謙卑的態度遵行神話語的人。他們不隨從世俗的價值觀,反而甘願活出天國的價值觀。為此,可能為他們帶來逼迫。然而,耶穌基督鼓勵信徒,凡遵行神話語的人便是有福的人。因祂必與他們同在,並在終末時必蒙拯救和得著天國的福澤。
主耶和華啊,你本為大,照我們耳中聽見,沒有可比你的;除你以外再無神。(撒母耳記下7:22)
第90頁完
今季查經內容凸顯一個很重要的神學主題——「神護佑下的引導」(詳參第一季查經課本第21-22頁)。由撒上14:13-14開始,神揀選大衛作全以色列的君王。之後,神逐步引導大衛的生命,他先被撒母耳膏立,曾戰勝哥利亞、被掃羅追殺、在曠野逃亡、兩次不殺掃羅、拿八事件、在非利士地尋庇護等。在《撒下》,掃羅戰死沙場後,押尼珥因與伊施.波設反目,向大衛投誠;此外,約押又因要報殺弟之仇,除掉了押尼珥,間接瓦解北方以色列的勢力。經過大約廿五年之久,大衛終登上君王的寶座。表面上,神的旨意或許有機會因人的犯罪叛逆而受影響,然而神卻可以用其他方式,成就祂自己的旨意。一切都在祂手中運籌帷幄。由此可見,神一直介入歷史中,引導著大衛與其他人的生命。
從較宏觀的角度理解,神在歷史中透過與大衛立約,為要成就神的救贖工作。換言之,撒母耳記乃反映神救贖歷史重要的書卷,因「大衛之約」預示日後耶穌作為彌賽亞的來臨,為世人的救贖計劃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下一季,將會研讀大衛昔日信靠神的生命,漸漸轉變成自以為義的生命。因他軟弱犯罪,為家庭和眾百姓帶來重大的影響。
第91頁完全年主題:神權下的君王與子民
季度 | 主題 | 經文 |
---|---|---|
第一季 | 最後的士師 | 撒母耳記上 1:1-12:25 |
第二季 | 王座上的掃羅 | 撒母耳記上 13:1-31:13 |
第三季 | 邁向王權的大衛 | 撒母耳記下 1:1-7:29 |
第四季 | 王與他的子民 | 撒母耳記下 8:1-24:25 |
作者:方憬仁
封面設計:劉德智
出版:九龍城浸信會
版次:2022年6月初版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第95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