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解困锦囊
2022-09-18
 

四个解困锦囊

经文【腓4:4-7】

讲员:方兆雄牧师   记录:罗慕琳姊妹

引言

我们在崇拜中学习怎样放下世上的事情,专心在神的面前,或是祈祷,或是唱诗呈献,总要将我们的目光归向神。成语「锦囊妙计」是指当遇到困境时打开放在锦囊里的提示,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在我们所认知和经历的现实生活并不容易,纵使知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却不易接受。使徒保罗当日的教导,能否成为我们人生的锦囊,以致在困难的环境中仍能依靠上帝,看到属灵的真相、让神在生命中掌权呢?我将这段书信经文,归纳为四个解困锦囊。

保罗的四个锦囊

1) 要靠主喜乐

保罗给弟兄姊妹的第一个锦囊,就是要靠主喜乐。「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4:4) 原文是一个命令式的呼吁语句:「在主里喜乐!要常常这样。我再说,要喜乐!」在保罗眼中,喜乐是基督徒在生活里的一个重要元素──重要得他要重复地说,以致信徒对这吩咐没有犹豫。「喜乐」在腓立比书出现了很多次,以致有学者说这是「喜乐的书卷」。腓立比教会其实经历了很多挑战,初期的信徒总在面对不同的困难,或是抗拒基督的人对他们的逼迫、或是一些为私利的人混到他们当中、领袖间的不和……在这些情况下,弟兄姊妹正常的反应会是怎样?可能是忧虑教会被那些不信耶稣基督的人搅扰而感到烦躁、苦恼,甚至因为发现有些人不是为主努力,而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势力而感到失望。
保罗在这里是要把他们的目光和态度转向神。首先,我们要区分喜乐和快乐的分别。快乐或开心作为一个情绪与感受,主要是由外在的环境或刺激所致,例如在饥饿时吃得饱、在舒适的环境中感到舒服快乐、自己的努力被赞赏而感到快慰等等,这些基本上都是由外而内的。而喜乐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品格。有时我们可能认识一些人,他并非因为富有,也不一定有显赫的成就,但脸上却是悠然自得,也有一种知足常乐的心境,不论是待人接物或面对困境时,也能感受到他的喜乐是由内心散发出来。喜乐作为品格的特质,并不是信耶稣的人所独有,而靠主喜乐的独特之处,就是我们喜乐的源头──那发自内心的力量,是因为有主耶稣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是主耶稣基督给予我们喜乐的可能,也是主耶稣给予我们喜乐的能力,以致依靠祂的人能活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力。

保罗和他福音搭档西拉,在腓立比因为福音的缘故坐牢,但他们在狱中并不是哭闹,反而是唱圣诗,其他犯人都侧耳而听。再之前,在徒5章记载使徒在犹太公会受审,公会领袖吩咐人把他们打了,又下令他们不可奉耶稣的名讲道。结果「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徒5:41)可见即使为主受苦,也仍可以靠主喜乐。

2) 要有谦让的心

保罗给弟兄姊妹的第二个锦囊,就是要有谦让的心。「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主已经近了。」(腓4:5)中文的翻译很传神,而原文epieikes也指向温柔、良善、宽容的心。提前3:3论到作为教会监督人的品格:「只要温和,不争竞」,当中epieikes被译作「温和」,而在多3:2「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温柔。」中则译作「和平」。谦让,与喜乐一样是内在的品格,其反义词是争竞,往往指人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再极端一些,甚至展现出「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的气质。

前几天,我在公交车上听到一对夫妇与另一位乘客发生口角。原来是那对夫妇插队了,结果惹来另一位乘客不满。我不知道前因后果,所以不敢判断谁是谁非。然而,我不禁想,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该如何处理呢?经文提到的「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又应是怎样的表现呢?在香港这个分秒必争、锱铢必较的社会氛围中,我们实在不愁没有操练谦让的机会(特别是在疫情之下)。稍为谦让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很大,也有可能被心地不好的人占便宜,甚至连自己原本拥有的也会失去。然而,我们至少可以有这锦囊,操练自己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保罗甚至说「要让众人知道」,足证这是一个见证,除了暗暗地付出,也要让人知道我们是有谦让的品格。

在经文中,保罗也提到原因──「主已经近了」。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指时间上,主再来审判的日子近了,所有地上的事情将归于无有,如果我们只捉紧短暂的利益又有甚么益处呢?而另一个意思,是主已经与我们很接近,是我们生命中的盾牌和随时的帮助,主必会用祂的方法保守我们。

3) 应当一无挂虑

保罗给弟兄姊妹的第三个锦囊,就是「应当一无挂虑」(腓4:6)。根据原文的动词形态,「应当一无挂虑」是指不要因为任何事情而让自己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之中。「应当一无挂虑」并不是逃避,也不是装作看不见、听不到问题和困难,一回到教会便装作没事,表面上很属灵、很愉快──这不是一无挂虑,而是逃避!世人又会藉着放纵去麻醉自己,以致暂时逃避所面对的困难和伤痛,他们酗酒、沉迷赌博、放纵私欲,让「快乐」的感觉去盖过那些伤痛。这也不是一无挂虑,而是伤害自己!这对要面对的事情实在毫无帮助。「应当一无挂虑」,是指用另外一种眼光去看待我们所面对的困难,而用怎样的眼光去看事情,以致能真的不再挂虑才是重点。关于这方面的教导,最清楚的就是主耶稣在「登山宝训」的教导: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甚么,喝甚么;为身体忧虑穿甚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牠。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所以,不要忧虑说,吃甚么?喝甚么?穿甚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太6:25-34)

主耶稣给予我们确切的应许,但我们有时仍会软弱;那么,我们怎样才可以不让自己陷于不断的挂虑呢?

4) 将你所要的告诉神

保罗给弟兄姊妹的第四个锦囊,就是将我们所要的告诉神。「……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腓4:6)我们祈祷,并不是因为神不知道我们的需要。「登山宝训」清楚的记载神知道我们的需要,正如我们作父母的,即使未能完全明白,但以爱心和关心都能猜到孩子到底需要甚么;可是,如果是由儿女亲口的告诉你,那种感受肯定是截然不同的。祈祷也是如此,「向神祈祷」就是与神相交、与主结连的生命和生活的表现。在经文中,「祷告」:就是向神祈祷;「祈求」:原文是指到在危急时恳切的祷告;「感谢」:平常或为度过危难而感恩。这三个词汇不一定需要分开解释,而合在一起便让我们明白「祈祷」。

把我们所要的告诉神,而祈祷是否蒙应允,主权在神,祂不一定照我们的意思而行,当中的重点是与神相交;与人一起祈祷和为他人祈祷,亦不是把清单上传,而是带领他人去到神的面前。罗马天主教会有位很杰出的人士──德兰修女。有一次,一位母亲带着患有唐氏综合症的10个月大婴孩来到,希望修女为她和小朋友祈祷,因为婴孩在两星期后还要做心脏手术。祈祷后,修女对母亲说,这小生命是神所赐给你的宝贵礼物,如果神想收回这份礼物,希望你能以爱、甘心乐意呈献给主。这是多么有智慧的回应!在疫情之中,有不少弟兄姊妹经历家人离世,或许曾自责是否自己做错或疏忽了?又或许怀疑是否其他人疏忽、例如医生、护士有没有做错?这都让自己以及他人构成不必要的重压。生命本属于神,也掌握在神的手中,若没有神的容许,就连一根头发也不会掉下。保罗要弟兄姊妹学习的,就是把所有事情都交托给神。

经历神所赐的平安

以上的四个锦囊均由一个主题贯穿其中:保罗对信徒的嘱咐,都是提醒他们在生命中要与神结连。这样就能经历「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腓4:7)这好像树和树枝的关系,正如主耶稣在约15:5的比喻:「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甚么。」树枝要连着树干,才可以抵受风雨和结果子,否则便不能作甚么,因此,我们也必须与主结连。有时,不顺利的境况会使我们动摇,令我们不禁怀疑神──神祢是否存在?为何容许不公义的事情发生?祢让我经历这些苦难,是否还爱我、保守我?这些疑问很真实,也无可厚非,我们实在要时常与主耶稣基督结连,神「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4:7)

张有光牧师在其自传《深知主恩厚》中提到,有一次,他在加州观看滑浪,那些人总盼望遇见大风浪,否则便不够刺激了。张牧师领悟到:「不错,人生如苦海,在我们的航程中,必定会遇见风浪。风浪代表苦难。能在人生的苦难中浮沉而能享受平安,便是兴奋的人生。」

结语

世上很多的事情或人,往往会令我们的生命受到挑战。我们或许仍为很多的事情烦恼,或许心中没有喜乐,或许很多时候靠自己,觉得和神的距离很远。然而,正如使徒保罗教导我们:「主已经近了」,主与我们同在,祂所赐的圣灵亦与我们同在。试问我们经历的「苦难」怎会比使徒保罗的还多呢?他在经历主的拯救、引领、磨练和苦难后,归纳了4个「解困的锦囊」,让弟兄姊妹可以度过困境,并经历神所赐的平安。弟兄姊妹,盼望你也可以从中得到这份平安。

     
Copyright © Kowloon City Baptist Church.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