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解困錦囊
2022-09-18
 

四個解困錦囊

經文【腓4:4-7】

講員:方兆雄牧師   記錄:羅慕琳姊妹

引言

我們在崇拜中學習怎樣放下世上的事情,專心在神的面前,或是祈禱,或是唱詩呈獻,總要將我們的目光歸向神。成語「錦囊妙計」是指當遇到困境時打開放在錦囊裏的提示,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在我們所認知和經歷的現實生活並不容易,縱使知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卻不易接受。使徒保羅當日的教導,能否成為我們人生的錦囊,以致在困難的環境中仍能依靠上帝,看到屬靈的真相、讓神在生命中掌權呢?我將這段書信經文,歸納為四個解困錦囊。

保羅的四個錦囊

1) 要靠主喜樂

保羅給弟兄姊妹的第一個錦囊,就是要靠主喜樂。「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4:4) 原文是一個命令式的呼籲語句:「在主裏喜樂!要常常這樣。我再說,要喜樂!」在保羅眼中,喜樂是基督徒在生活裏的一個重要元素──重要得他要重複地說,以致信徒對這吩咐沒有猶豫。「喜樂」在腓立比書出現了很多次,以致有學者說這是「喜樂的書卷」。腓立比教會其實經歷了很多挑戰,初期的信徒總在面對不同的困難,或是抗拒基督的人對他們的逼迫、或是一些為私利的人混到他們當中、領袖間的不和……在這些情況下,弟兄姊妹正常的反應會是怎樣?可能是憂慮教會被那些不信耶穌基督的人攪擾而感到煩躁、苦惱,甚至因為發現有些人不是為主努力,而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勢力而感到失望。

保羅在這裏是要把他們的目光和態度轉向神。首先,我們要區分喜樂和快樂的分別。快樂或開心作為一個情緒與感受,主要是由外在的環境或刺激所致,例如在饑餓時吃得飽、在舒適的環境中感到舒服快樂、自己的努力被讚賞而感到快慰等等,這些基本上都是由外而內的。而喜樂則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品格。有時我們可能認識一些人,他並非因為富有,也不一定有顯赫的成就,但臉上卻是悠然自得,也有一種知足常樂的心境,不論是待人接物或面對困境時,也能感受到他的喜樂是由內心散發出來。喜樂作為品格的特質,並不是信耶穌的人所獨有,而靠主喜樂的獨特之處,就是我們喜樂的源頭──那發自內心的力量,是因為有主耶穌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是主耶穌基督給予我們喜樂的可能,也是主耶穌給予我們喜樂的能力,以致依靠祂的人能活出一種獨特的生命力。
保羅和他福音搭檔西拉,在腓立比因為福音的緣故坐牢,但他們在獄中並不是哭鬧,反而是唱聖詩,其他犯人都側耳而聽。再之前,在徒5章記載使徒在猶太公會受審,公會領袖吩咐人把他們打了,又下令他們不可奉耶穌的名講道。結果「他們離開公會,心裏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徒5:41)可見即使為主受苦,也仍可以靠主喜樂。

2) 要有謙讓的心

保羅給弟兄姊妹的第二個錦囊,就是要有謙讓的心。「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腓4:5)中文的翻譯很傳神,而原文epieikes也指向溫柔、良善、寬容的心。提前3:3論到作為教會監督人的品格:「只要溫和,不爭競」,當中epieikes被譯作「溫和」,而在多3:2「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中則譯作「和平」。謙讓,與喜樂一樣是內在的品格,其反義詞是爭競,往往指人為了權力而不擇手段,再極端一些,甚至展現出「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的氣質。

前幾天,我在公車上聽到一對夫婦與另一位乘客發生口角。原來是那對夫婦插隊了,結果惹來另一位乘客不滿。我不知道前因後果,所以不敢判斷誰是誰非。然而,我不禁想,如果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該如何處理呢?經文提到的「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又應是怎樣的表現呢?在香港這個分秒必爭、錙銖必較的社會氛圍中,我們實在不愁沒有操練謙讓的機會(特別是在疫情之下)。稍為謙讓所付出的代價可能很大,也有可能被心地不好的人佔便宜,甚至連自己原本擁有的也會失去。然而,我們至少可以有這錦囊,操練自己在合適的時候使用。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保羅甚至說「要讓眾人知道」,足證這是一個見證,除了暗暗地付出,也要讓人知道我們是有謙讓的品格。

在經文中,保羅也提到原因──「主已經近了」。這裏有兩個意思,第一是指時間上,主再來審判的日子近了,所有地上的事情將歸於無有,如果我們只捉緊短暫的利益又有甚麼益處呢?而另一個意思,是主已經與我們很接近,是我們生命中的盾牌和隨時的幫助,主必會用祂的方法保守我們。

3) 應當一無掛慮

保羅給弟兄姊妹的第三個錦囊,就是「應當一無掛慮」(腓4:6)。根據原文的動詞形態,「應當一無掛慮」是指不要因為任何事情而讓自己一直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之中。「應當一無掛慮」並不是逃避,也不是裝作看不見、聽不到問題和困難,一回到教會便裝作沒事,表面上很屬靈、很愉快──這不是一無掛慮,而是逃避!世人又會藉着放縱去麻醉自己,以致暫時逃避所面對的困難和傷痛,他們酗酒、沉迷賭博、放縱私慾,讓「快樂」的感覺去蓋過那些傷痛。這也不是一無掛慮,而是傷害自己!這對要面對的事情實在毫無幫助。「應當一無掛慮」,是指用另外一種眼光去看待我們所面對的困難,而用怎樣的眼光去看事情,以致能真的不再掛慮才是重點。關於這方面的教導,最清楚的就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的教導: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25-34)

主耶穌給予我們確切的應許,但我們有時仍會軟弱;那麼,我們怎樣才可以不讓自己陷於不斷的掛慮呢?

4) 將你所要的告訴神

保羅給弟兄姊妹的第四個錦囊,就是將我們所要的告訴神。「……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4:6)我們祈禱,並不是因為神不知道我們的需要。「登山寶訓」清楚的記載神知道我們的需要,正如我們作父母的,即使未能完全明白,但以愛心和關心都能猜到孩子到底需要甚麼;可是,如果是由兒女親口的告訴你,那種感受肯定是截然不同的。祈禱也是如此,「向神祈禱」就是與神相交、與主結連的生命和生活的表現。在經文中,「禱告」:就是向神祈禱;「祈求」:原文是指到在危急時懇切的禱告;「感謝」:平常或為度過危難而感恩。這三個詞彙不一定需要分開解釋,而合在一起便讓我們明白「祈禱」。

把我們所要的告訴神,而祈禱是否蒙應允,主權在神,祂不一定照我們的意思而行,當中的重點是與神相交;與人一起祈禱和為他人祈禱,亦不是把清單上傳,而是帶領他人去到神的面前。羅馬天主教會有位很傑出的人士──德蘭修女。有一次,一位母親帶着患有唐氏綜合症的10個月大嬰孩來到,希望修女為她和小朋友祈禱,因為嬰孩在兩星期後還要做心臟手術。祈禱後,修女對母親說,這小生命是神所賜給你的寶貴禮物,如果神想收回這份禮物,希望你能以愛、甘心樂意呈獻給主。這是多麼有智慧的回應!在疫情之中,有不少弟兄姊妹經歷家人離世,或許曾自責是否自己做錯或疏忽了?又或許懷疑是否其他人疏忽、例如醫生、護士有沒有做錯?這都讓自己以及他人構成不必要的重壓。生命本屬於神,也掌握在神的手中,若沒有神的容許,就連一根頭髮也不會掉下。保羅要弟兄姊妹學習的,就是把所有事情都交託給神。

經歷神所賜的平安

以上的四個錦囊均由一個主題貫穿其中:保羅對信徒的囑咐,都是提醒他們在生命中要與神結連。這樣就能經歷「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腓4:7)這好像樹和樹枝的關係,正如主耶穌在約15:5的比喻:「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樹枝要連着樹幹,才可以抵受風雨和結果子,否則便不能作甚麼,因此,我們也必須與主結連。有時,不順利的境況會使我們動搖,令我們不禁懷疑神──神祢是否存在?為何容許不公義的事情發生?祢讓我經歷這些苦難,是否還愛我、保守我?這些疑問很真實,也無可厚非,我們實在要時常與主耶穌基督結連,神「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7)

張有光牧師在其自傳《深知主恩厚》中提到,有一次,他在加州觀看滑浪,那些人總盼望遇見大風浪,否則便不夠刺激了。張牧師領悟到:「不錯,人生如苦海,在我們的航程中,必定會遇見風浪。風浪代表苦難。能在人生的苦難中浮沉而能享受平安,便是興奮的人生。」

結語

世上很多的事情或人,往往會令我們的生命受到挑戰。我們或許仍為很多的事情煩惱,或許心中沒有喜樂,或許很多時候靠自己,覺得和神的距離很遠。然而,正如使徒保羅教導我們:「主已經近了」,主與我們同在,祂所賜的聖靈亦與我們同在。試問我們經歷的「苦難」怎會比使徒保羅的還多呢?他在經歷主的拯救、引領、磨練和苦難後,歸納了4個「解困的錦囊」,讓弟兄姊妹可以度過困境,並經歷神所賜的平安。弟兄姊妹,盼望你也可以從中得到這份平安。

     
Copyright © Kowloon City Baptist Church. All Rights Reserved.